第二野战军九位军长,八位都是中将军衔,为何只有他是大校?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 浏览次数:99

01

1949年2月,中原野战军正式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。

这支由刘伯承邓小平统帅的铁血劲旅,在解放战争中纵横中原、挺进大西南,立下赫赫战功。

到1955年前夕,原第二野战军麾下九个主力军的军长,有八人获授中将或以上军衔,唯独第16军军长尹先炳被授予大校。

这究竟是为什么呢?

02

第二野战军的前身可追溯至晋冀鲁豫野战军,其核心力量由八路军129师发展而来。

1949年整编后下辖第三、第四、第五三个兵团,每个兵团辖三个军,共计九个野战军,分别是:

第三兵团(陈锡联):第10军(杜义德)、第11军(曾绍山)、第12军(王近山)第四兵团(陈赓):第13军(周希汉)、第14军(李成芳)、第15军(秦基伟)第五兵团(杨勇):第16军(尹先炳)、第17军(王秉璋)、第18军(张国华)

从淮海战役到挺紧大西南,第二野战军始终是战略决战的主力军,九位军长作为战役层面的直接指挥者也都是赫赫有名的老将,因此最终大都授予了中将军衔。

第10军杜义德的军事生涯堪称传奇,这位出身湖北贫苦农家的将领曾经是一位铁匠,从鄂豫皖出发经历了重重考验,最终任职为10军军长,1952年定级为副兵团级。

杜义德所部其作战风格以敢打硬仗著称,邓小平曾评价:“杜义德带出来的部队,骨头都是硬的。”,1955年获授中将军衔。

第11军曾绍山则是山地作战专家,抗战时期任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,创造性地运用“麻雀战”“地雷战”打击日寇。

1949年曾绍山率11军参加渡江战役,突破国民党军长江防线后直插浙赣线,1955年授衔中将。

第12军王近山是二野最具争议也最富传奇色彩的将领,抗美援朝时任3兵团副司令,参与指挥上甘岭战役。

第13军周希汉出身于红四方面军参谋系统,这种经历塑造了他缜密的作战风格。

1947年周希汉率10旅(13军前身)参加豫西战役,以“示弱诱敌、分割围歼”战术歼灭国民党军李铁军部。1955年授衔中将,后任海军副司令员。

第14军李成芳早年是政工干部出身,曾任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,将群众工作与军事斗争完美结合。

1949年率14军参加广东战役,创造日行军180里的急袭纪录,1955年授衔中将,后任武汉军区政委。

第15军秦基伟最著名的战役就是上甘岭,1952年指挥15军坚守上甘岭43天,顶住美军190万发炮弹的轰炸。

正如邓小平同志的评价:“秦基伟守上甘岭,守的是中国军队的尊严。”

第17军王秉璋1955年授衔中将,后调任空军参谋长,参与组织“两弹一星”工程,与张爱萍上将一样为共和国的国防科技事业贡献卓越。

第18军张国华曾率军进军西藏,创造了“政治重于军事,补给重于战斗”的进藏方针。1955年授衔中将,后任西藏军区司令员。

以上八位军长无不是战功赫赫,最终授衔中将也算是实至名归,是党对于他们在几十年革命历程中贡献的认可。

03

在九位军长中八个都是中将,却有一个例外,那就就是第16军军长尹先炳,他仅仅是大校。

论资历尹先炳不算差,他1930年参加红军,历经了多次反围剿作战及长征,也是久经考验了。

抗战时期尹先炳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,曾护送朱德穿越日军封锁线。

解放战争中尹先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1纵2旅参加鲁西南战役,1949年任16军军长参加渡江战役。

而且尹先炳还曾率部参加抗美援朝,要知道能参与朝鲜战争的几乎都是我军中的精锐,可见当时中央和二野还是认可他的。

但1955年尹先炳仅获大校军衔,直至1960年才晋升少将,这究竟是为什么呢?这其实和朝鲜战争也有关系。

在朝鲜战场上这位王牌军长不想着怎么指挥作战,反而喜欢上了跳舞,甚至还拉着朝鲜的女同志跳舞,结果犯了生活上的错误。

不仅自己跳舞,尹先炳甚至公然在军中举办舞会,这是他在接受苏联军官训练时学过来的,拉着军官和女教员一起跳舞。

16军32师政委的田维新就说过:军长、政委等领导带着女秘书,白天办公晚上跳舞,以至“通宵达旦”。

因为跳舞结识了一些朝鲜女同事,为此尹先炳甚至把一位朝鲜女同志提拔成秘书,这一下犯了我军的大忌讳了。

是朝鲜战场上涉及到解放军的脸面以及中朝两国的关系,因此在1952年军队评级时被定为准军级,较其他军长低一级。

1955年尹先炳最终只授予了大校军衔,这也体现了我军“从严治军”的优良传统和对纪律的严格要求。

一支纪律不严的部队无论装备多好,终究是不能打硬仗恶战的,既要铭记战场上的辉煌胜利,也要守护精神高地的纯洁性。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